8月15日至17日,安徽省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一行5人来到临沂,以进村入户的形式,在蒙阴、沂南等地开展“临沂人下南湖”采访调研,为临沂移民文化研究贡献宝贵历史资料。川流不息的汽车、挺拔成片的高楼……初次深入了解临沂的“来安人”对革命老区的印象也有了比较真实客观的认识。
“临沂是个革命老区,很多人都说这儿比较落后,但亲自探访后,临沂真有大都市的感觉,发展得很快。”来安县山东移民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说,车子沿京沪高速驶入临沂境内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挺拔成片的高楼,一切都是繁华都市的模样,这与他们想象中革命老区的形象“格格不入”。
在高速蒙阴站驶出后,来安一行5人直奔蒙阴街道里仁庄村。会员毕德明的外公王义龙生活在这里。王义龙老人,今年104岁,曾下过南湖,建国后重返临沂老家。在随后2天的入户调查采访中,李德新一行5人先后前往费县及沂南县等地多个乡村。 [阅读全文]
临沂正南方向约300公里处,有一个叫做长山的低矮山岭,从高处俯瞰,这个位于皖东来安县的山岭犹如一颗萝卜,顶部相对平坦且能开垦,供养着一代又一代迁徙而来的临沂人。
早在民国时期,众多山东人(临沂人居多)或逃荒或躲避战乱而南迁,民间称之为“下南湖”(洪泽湖及以南广大区域)。凭着吃苦耐劳的倔强精神,南迁临沂人在荒无人烟的山岭上垦荒种粮,直至扎根异乡。如今,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对家乡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情怀呢? [阅读全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下的临沂人用双手开垦荒山,种粮果腹,却始终感恩于这片重新养育生命的土地,不贪不占、不随意毁林开荒成为当地约定俗成的传统。
从生存到生活,临沂人稳扎稳打,在山岭之上打拼出一个又一个的“山东村”;新时代的临沂人远赴“山东村”,为老乡和当地人的美好生活助力,开启从生活到享受生活的新篇章。带着“山东老侉”的正直与豪爽,临沂人在异乡站稳脚跟。 [阅读全文]
今年34岁的马如江,老家是兰陵县长城镇西王庄村,其爷爷奶奶是首批“下南湖”的临沂人,而他生在来安,长在来安,成了一名土生土长的来安人。对于爷爷辈“下南湖”的艰苦经历,他只能像听故事一样,无法真正体会。
马如江的事业在来安县城,可以说开展得红红火火。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是他靠着闯劲,成为工地的包工头,后来自己又购买了2辆货车和1辆私家车,工作相对自由,只要家中有事,随时都能回家探望。
“我是一个很纯正的临沂人,不只是因为父辈从临沂来,而且我对临沂尤其是兰陵的发展也十分关注。”举例来说,2014年初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马如江很早就得到消息,特地向临沂的亲人打电话询问详细情况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