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从这一刻起,“精准扶贫”这一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走向全国,照亮了千村万寨的脱贫之路,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今年50岁的苗族蜡染传承人石杰忠是花垣县
巍巍武陵山,苍莽十万里。在湖南西北角的大山褶皱里,藏着一个个风情独特、纯情美丽的土家苗寨,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地理标识——湘西。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水风光神奇秀丽,文化历史悠久厚重,自然资源优质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独特。进入二十一世纪,仍未摆脱千年贫困的湘西,美得让人心痛,穷得让人揪心。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考古发掘
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首倡地。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在此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并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指导方略。
金秋九月,吉首市矮寨镇阳孟村种植大户杨
如今,7年过去了,十八洞村现状如何?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临沂可否借鉴?临报融媒记者借参加“精准扶贫看湘西”全国报业百名社长总编辑湘西行采风活动之际,走进湘西,走进“十八洞村”,近距离感受“精准扶贫”的时代脉搏。
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妇女在展示苗绣
深秋天地宽,片片枫叶艳。说起7年前那个幸福的日子,在自家门口邂逅总书记的杨老师至今仍激动不已。
泸溪县洗溪镇达力寨村51岁的符龙宝
2013年11月3日下午4时许,一行车队抵达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村口。车上的客人走出来,村里为数不多识文解字的杨老师惊喜地发现,走在最前面最中间正向他走来的,是最尊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
盛夏的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瓜果飘香
“中央领导来了,习总书记来了,来到家门口了!”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整个寨子。彼时的十八洞村,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
沿着一排木篱笆,顺着一条青石板铺成的窄小村道拾级而上,总书记一边走,一边向路坎上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挥手致意、亲切问好。他走进特困户施齐文、石爬专的家,问了石爬专的年龄后,对石爬专亲切地说:“你是大姐。”在低保户、75岁的老阿公施成富家的院子里,总书记同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他都一一询问。
在这个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中国扶贫的航船,由此开启新的征程,有了新的方向。
7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5次对湘西州脱贫攻坚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他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强大动力和必胜信心。
7年来,十八洞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凝心聚力攻克贫困堡垒,摆脱了千年贫困,村容村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313元。2017年2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十八洞村成功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4668元,130户521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0,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4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全村实现了稳定脱贫,正在向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步前进。
6月初夏,永顺县毛坝乡毛坝村河坝溪莓茶种
7年来,湘西州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累计减贫6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年均增长11.5%。今年7月,湘西地质公园成功列入“世界地质公园”;明年,湘西州的高铁、航空时代即将到来,旅游业又将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7年来,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推进,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湘西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生动注脚。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正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的新名片。
精准扶贫,中国方案,影响世界!
临报融媒记者 陈学善 刘斯峰
来源:琅琊新闻网 原创 编辑: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