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牵动国人的心。然而,战“疫”关头,一个更加可怕的“病毒”正在朋友圈、微博、公众号滋生。从“喝板蓝根、熏醋预防病毒”到“带毛领或绒线的衣服更容易吸附病毒”,从“眼神传播、感染就死”到“盐水漱口防病毒”,各种谣言“病毒”在社交媒体肆意传播,让人不堪其扰,不仅误导了大众,也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未知有害怕,对疫情有恐慌,是人之常情。适度紧张是必要的,有一些焦虑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能过度恐慌,更不能“听风就是雨”,助长谣言的传播。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更加快速多元,信息已成为公众掌握疫情态势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阻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每一条信息都会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当一则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频频被转发,谣言的裂变式传播让“三人成虎效应”更加明显,很多人都会信以为真,有些人甚至成为谣言传播者而不自知。据媒体报道,已有不少城市出现了非理性的抢购苗头:大量囤积米、油、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口罩、消毒液、药品等防疫物资也遭抢购脱销,部分地方还出现了坐地起价乱象。
应该说,重大公共事件中出现大量谣言,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或盲信盲从,或随手转发,或恶意炒作,或为博眼球,但谣言“病毒”一旦扩散蔓延,危害无穷,必须依法查处,严惩不贷,绝不姑息。1月28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要求“依法打击各类借机造谣滋事、恶意污蔑攻击的不法行为”。同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强调“严惩借机造谣传谣、暴力伤医等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下发通知,明确“严厉打击编造与疫情有关的恐怖信息、利用疫情制造传播谣言、煽动、破坏法律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这一系列的严密举措、精准打击,必将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清除谣言“病毒”滋生蔓延的乱象。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及时、公开、透明的权威信息。“大喇叭”没动静,小道消息就会满天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比相信科学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及时通报疫情、采取果断措施更有效。日前,我市召开了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回应公众关切,消除社会疑虑,用事实挤压谣言空间,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同时加强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增强科学防护意识和能力,科学把握住了疫情防控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受威胁者,人人亦是抗击疫情的行动者。谣言病毒之害不亚于疫病的危害。只有熄灭谣言,才能安定人心;只有击破谣言,才能增强信心。不信谣、不传谣,是我们每个市民的责任,更是对社会全局稳定的贡献。对每条信息保持清醒而负责任的判断,让虚假消息停在自己的手机端,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实实在在的责任,更是应对危机所需要的理性和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以科学知识积极防护,以阳光心态相互鼓励,传播同舟共济的正能量,筑起守望相助的防护网,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心、出一把力!
来源:临沂日报 原创 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