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根本特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是新时代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化政治领导,为基层社会治理引航掌舵。方向性问题决定治理道路的选择,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既要准确深刻把握党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有清醒的认识和研判,从而形成对基层社会治理统一的思想认识、标准规则和行动规范,统筹协调,抓好顶层设计,实现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和引领。
强化组织领导,为基层社会治理聚才合力。基层党组织覆盖全社会,同时又延伸到最基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基层党组织要在整合人力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方面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为基层治理搭建良好平台。
强化思想领导,为基层社会治理凝心聚力。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宣传教育,引导基层群众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认同,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从而凝聚起基层治理最磅礴的力量。
二、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
人民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基层社会治理要实现为了群众的目标,就要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基层群众自治力量,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
密切联系群众,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科技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但是面对面、心贴心地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基层治理过程中,要进民户、访民情,才能真正实现解民忧。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为基本原则,才能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积极发动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基层社会治理要充分尊重各类主体尤其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直至“主导者”转变。
增进群众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三、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基层社会治理在加强党建引领的同时,要顺应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守住法治底线,从管控规制转向法治保障,用法律规范权力和义务,用法律解决矛盾和纠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立法保护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法建章立制,明确干部权力“边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具体、明晰、有效的法律依据。
树立法治观念,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基层群众懂法信法,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破除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等现象,树立法律权威,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建设社会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中各类风险隐患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中华民族是有着数千年德治历史传统的民族,德治作为一种以道德规范约束人们行为从而形成社会秩序的治理观念和方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道德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基层社会治理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通过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提升群众的道德素养。
注重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通过培塑典型,在村规民约的规范和乡贤模范人物的感召下,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焦华英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来源:琅琊新闻网 编辑:李亭